酿酒画像砖
此外,葡萄酒之由西域传入中原,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当时酿酒业发展的盛况。
(二)陶瓷业的新发展
春秋战国时期,中国的陶瓷业已有了较大的发展,而且由于原料及其他自然条件的不同,形成了不同的地方特色。一般来说,那时在东南沿海印纹硬陶和原始瓷的使用较为普遍,北方如三晋、两周地区则以灰陶和夹砂陶为主,而南方的制作工艺略高于北方。秦汉时期,各地在继承传统陶瓷制造技术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,主要表现在:西汉时发明了铅釉陶,东汉晚期发明了真瓷。这两项技术奠定了中国陶瓷两大宗的格局。
中国古代的铅釉陶始见于西汉武帝时。在此以前的陶制品,主要是板瓦、瓦当、空心砖等建筑用陶。从考古资料看,铅釉陶首先在关中(陕西、甘肃东南)地区出现,而后扩散到关东、河南、两湖等地区。铅釉的主要溶剂是PbO,主要着色剂是铜和铁,在氧化性气氛中烧成。铜使釉呈翠绿色,铁使之呈褐色和棕红色。铅有降低熔点、增加流动性的作用。铅釉与商周时的石灰釉不同:一是成分,石灰釉的主要成分是CaO,主要着色元素是铁;二是熔融温度,石灰釉属高温釉,铅釉则为低温釉,大约在700℃开始熔化。从现代生产实践看,低温釉的配料甚为简单,用铅粉、石英粉和少量着色剂(铜花、赭石)加水磨细,调和便成,然后施于胎上,在700℃—900℃的氧化性气氛中就可烧成。不过,这一技术在古代却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。铅釉的出现,是中国陶瓷业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,绚丽多彩的唐三彩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成的。